• 028-84191943

东门万达总校:成都市锦江区二环路东五段9号煌鑫大厦5楼(地铁6、8 号线东光站H口附近)

  • 028-85510566

南门人南校区:成都市人民南路四段22号四川有色大厦3楼 (地铁1、 8 号线倪家桥A口直达)

  • 028-85615066

西门晋阳校区:成都市武侯区晋阳路432号金楠时光D馆2栋1楼(地铁17号线阳公桥E口直达)

  • 028-66301166

天府一街校区:成都市高新区天府一街480号中洲锦城湖岸外商业楼2楼 ( 中国工商银行旁) 

刘伯承:睿智果敢、谋略过人的军事统帅



刘伯承(18921986),字名承,四川开县(今重庆市开州区)人,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开国十大元帅之一。早年他饱读诗书,志向远大,曾参加辛亥革命,后投身反袁护国、护法战争。191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,接触并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想。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,从此成为中国革命的重要军事领导人。


刘伯承一生戎马倥偬(kǒng zǒng),足迹遍及南北。他历经北伐战争、土地革命战争、抗日战争、解放战争等重大历史阶段,是中国现代史上少有的集战略、战术、教育、组织于一体的军事全才。


              卓越的军事才能


刘伯承善谋能断,治军严谨,以冷静沉着、缜密思维著称,被誉为“儒将”。他精通军事理论,擅长制定周密计划,行军打仗从不盲动,讲求“兵以诈立、以奇胜”。


早在北伐战争时期,他就以周密部署、灵活指挥闻名,被称为“刘瞎子打仗不糊涂”(因在战争中失去一只眼)。


抗战时期,刘伯承任八路军129师师长,与政治委员邓小平并肩作战。他们在晋冀鲁豫地区坚持敌后游击战争,成功建立了著名的太行根据地。


刘伯承主张“以小胜大、以智取胜”,在平型关、黄崖洞、长乐村等战斗中屡建奇功,为抗战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。


解放战争时期,刘伯承与邓小平领导刘邓大军,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野战军中最富传奇的一支。


他们率部千里跃进大别山,深入敌后,动摇了国民党统治的战略平衡。刘伯承提出“打得赢就打,打不赢就走”的灵活方针,创造了以运动战、游击战结合的典范。他在淮海战役中担任中原野战军司令员,指挥若定、谋略深远,为战争全局的胜利立下汗马功劳。


 

                  军事教育家的贡献


刘伯承不仅是一位指挥员,更是一位杰出的军事教育家。


建国后,他任南京军事学院首任院长兼政委,主持创建了新中国的军事教育体系。他倡导理论与实战结合,注重培养干部的独立思考与科学判断能力,提出“要学习战争,也要研究和平时期的国防建设”。


他亲自审定教材、讲授课程,被学员称为“伯承老师”。毛泽东曾评价他是“最有学问的将军”,周恩来也称他“治军有方、教人有法”。

         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人格与精神


刘伯承为人谦逊严谨、处事公正、律己极严。


他一生淡泊名利,身居高位而不居功自傲,曾多次拒绝特殊待遇。


他重视学习,精通军事、政治、哲学、外语,被誉为“文武双全”的代表人物。


刘伯承一生秉持“智、勇、仁、信、严”五字治军原则,强调军人应“以智谋胜、以德服人”。


在伤残后仍坚持学习军事理论与外语的精神,被后人称为“军中孔明”。他曾说:“眼睛瞎了,但心不能瞎;人可以老,但思想不能老。”

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历史地位与评价


从客观历史角度看,刘伯承在中国现代军事史上具有极高地位.军事战略家:在众多将领中,他的理论性最强,对中国军事学的发展影响深远。教育家与建设者:他开创了新中国系统的军事教育,为培养新一代指挥员奠定基础。 政治上稳重理智:他既忠诚于党,又能独立思考,政治判断准确。人格楷模:他以淡泊名利、严于律己、终身学习的精神,树立了军人典范。


刘伯承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位智勇兼备、德才并重的军事家。他以冷静的头脑、深远的战略眼光、严谨的作风,为新中国的建立和国防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。他的名字,与“智慧、冷静、信义”密不可分。

鼎一教育新广告3.jp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