东门万达总校:成都市锦江区二环路东五段9号煌鑫大厦5楼(地铁6、8号线东光站H口附近)
南门人南校区:成都市人民南路四段22号四川有色大厦3楼(地铁1、8号线倪家桥A口直达)
西门晋阳校区:成都市武侯区晋阳路432号金楠时光2栋1楼附157号(四川省妇幼保健院旁)
天府一街校区:成都市高新区天府一街480号中洲锦城湖岸外商业楼2楼(中国工商银行旁)
《曹刿论战》是一篇老课文,一般的解读都把重点放在“一鼓作气”上,涉及到曹刿这个人物,最多也就讲到此人有智慧有谋略为止。其实,这是不够的。
《曹刿论战》新解——读《经典里的中国》
《曹刿论战》是一篇老课文,一般的解读都把重点放在“一鼓作气”上,涉及到曹刿这个人物,最多也就讲到此人有智慧有谋略为止。其实,这是不够的。
让我们来看看课文。
“十年春。齐师伐我,公将战,曹刿请见”鲁国即将迎战齐国,一个叫曹刿的人突然冒出来了,要求见一国之君鲁庄公。
曹刿是什么人?文章没有交待。但从下文可以看出他的地位不高。
“其乡人曰:‘肉食者谋之,又何间焉?’,刿曰:‘肉食者鄙,未能远谋。’”这里有两个表示身份的词,其一,乡人,这里指平民——居住在城内及近郊的平民叫乡人,居住在远郊的叫野人。乡人们讽刺他,你又不是当权的人,何必去掺合呢?可见曹刿的身份也和他们也差不多。其二,肉食者,当时,七十岁以前就可以吃上肉的人只有贵族,故称肉食者。曹刿用轻蔑的口吻评价“肉食都鄙”,可见他绝非贵族。
曹刿就是一个平头百姓,最多就是一个“士”。
一个平头百姓要见国君?就是放到现在,也完全是不可想象的事。不说国君,你就是提出要见一个区长县长试试?
但鲁庄公竟然见了。
曹刿见了国君,竟然大剌剌地问:“你凭什么作战?”
鲁庄公竟然像小学生一样,老老实实地回答问题。他回答了作战的三个条件,直到回答到第三个条件才得到曹刿的认可:
“你还比较忠于职守,这仗可以打一打。”
接着,鲁庄公让曹刿豋上了自己的指挥车,并言听计从,让击鼓就击,让停就停,让追击追击,近乎盲目的信任曹刿。
这里就不能以仅仅表扬一下鲁庄公知人善任就可以解释的。
这和春秋战国时期“士”这个阶层逐渐登上政治舞台有关。
由于周朝及各级分封的诸侯大夫均实行嫡长子继承制,没有爵位的贵族子弟中许多人已经沦落为平民百姓。这就形成了庞大的“士”的阶层。他们较多接受文化知识教育,不再受家族观念禁锢和宗法支配,有较独立的个性和自信心,他们要寻找机会,展示自己的才能。
在群雄争霸的时代,各国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,迫切需要有才能的人为之出谋划策、治理国家、征战沙场。“士”的智慧和谋略能够为他们提供政治、军事和外交上的策略,帮助其实现称霸或自保的目标。因而各国对士表现出相当的尊重。鲁庄公信任曹刿,齐桓公也乐意重用曾经是敌对阵营的管仲。这是当时风气使然。
这种风气发展到后来竟然养士成风,如齐国的田常、魏国的魏文侯、以及后来的战国四公子。这大约是中国历史上知识分子礼遇最高的时期,要见国君是很平常的事。
封建社会原本有一套自己的人才秩序,一个人的价值,是由他的阶级地位决定的。士的表现打破了这种秩序。
士的表现,也打破了官学垄断,促进了私人讲学兴起,文化知识得以广泛传播,百家争鸣的局面得以形成,造就了中国历史上难得的学术自由的局面。
士的表现,积极参与社会斗争,依附权力施展抱负和才能,对后世知识分子文化人格的形成有着重大的影响。几千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基本上走的就是这条路。
总之,士人登上政治舞台,是中国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。
《曹刿论战》这篇文章,正是反映了这段史实,时至今日,也应该还具有一定的意义。